中國家電:從“一直在模仿”到“后來居上”
來源: 時間:2016-07-01
美的集團、格力電器、青島海爾三大國內家電巨頭不久前相繼公布了各自2015年的成績單。受市場持續低迷影響,3家營收出現近3年來首次集體下滑。分析人士指出,家電行業的低迷促使三大家電企業加快轉型。從當前的表現看,雖然3家企業都在轉型,但它們選擇的道路并不相同:格力仍堅持制造,海爾在互聯網方面發力,而美的則學習兩家之長,兼而有之。
不管怎樣轉,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前方的路都不好走。用一位評論者的話說,“一輪方向性迷失的陣痛,正在考驗著所有的家電企業”。背后的動因是,過去30多年以來中國企業習慣于跟在別人后面,如今需要自己探路,則既有陌生不習慣的顧慮,也有迷茫沒信心的擔憂。
一直在模仿,沒學會超越。這就是中國家電的歷史。的確,在過去,中國家電市場群雄逐鹿,拼爭中占據主導位置的是日本和歐美的企業,而中國本土企業則跟在它們后面亦步亦趨。雖然有吃塵之苦,但也不用花太多心思搞創新、探路子、冒風險,只要跟緊了,把現成的技術學過來,基本上不愁吃喝。有媒體如是舉例:最典型的是,十幾年前中國彩電企業從日本引進了液晶電視生產線,隨后液晶電視的創新也基本是照搬日本企業,白電產品如洗衣機、冰箱的大容量、精細化功能等,也都是從日本企業處模仿來的。與學習歐美企業不同的是,中國企業還將日本的企業管理模式奉為教科書。甚至在21世紀初,中國興起學習日本風潮,國內很多家電企業都組團去日本參觀學習。當前國內大部分家電企業的生產線管理模式、精益化管理模式等都是從日本學習而來。因此,中國家電企業30多年的發展和成長之路,可以稱為追趕、模仿外資企業之路。
然而,這世界變化快,中國企業一番緊追慢趕之后,如今差不多已經超過了自己的老師前輩。當然,這個“超過”的結果,也有老師們自甘墮落、不求上進的原因。比如有學者分析認為,日企相比于歐美企業在本土化方面進程要緩慢得多,這是掣肘其發展乃至導致其失敗的最根本原因。事實上,沒做好本土化工作,正在于日企對中國市場的戰略定位存在偏差。不管怎么說,現在的市場局面是,作為后來者的中國家電企業開始居上了。而這個“上”的直觀表現就是收購那些老對手(已難稱“老師”了)——海爾相繼接手新西蘭斐派克、美國GE家電,美的成為東芝家電業務大股東,并在洽購德國庫卡股權。而海信收購夏普北美洲電視業務、富士康則成為日本夏普新的大股東;創維則收購知名度并不高的德國電視機企業美茲。
問題是,上來之后怎么辦。田徑長跑比賽講究跟跑戰術,因為跟跑相對而言比較輕松,而跟跑不是目的,最終要戰勝對手實現領跑。但怎樣實現領跑并保持領先優勢直到最后的勝利,卻是對選手真正實力的考驗。現在的中國家電企業正面臨這樣的考驗。前面數據提到三大國內家電企業出現營收下滑,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它們剛開始領跑時出現的體力不支的情況。體力不支,其實是蓄積力量不足的表現。
蓄力不足,就要補充能量。能量來自何處?不管是格力“從單純的家電制造企業向新能源行業及裝備制造企業進行產業拓寬”,實現多元化穩健發展的思路,還是海爾堅持互聯網方向,走輕資產路線,從“大規模制造”向“大規模定制”轉型,抑或是美的實施智慧家居、智能制造“雙智”戰略及推行產品創新、效率驅動和國際化戰略轉型,幾家都認準了創新這個能量源。而事實上,這個方向是對的,創新的確是通往無盡能量之源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