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彈性增速啟航
來源: 時間:2016-05-27
在中國經濟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政府對GDP增長目標釋放了新的信號。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兩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設定為6.5%-7%。 對于習慣于用明確數字點位作為年度經濟增長目標的中國政府而言,這一區間彈性增速的設定可謂前所未有,也預示著中國經濟新常態下中央政府在經濟的合理增速與轉型升級之間平衡考量。
GDP彈性增速破局
從這一破例的彈性增速設定看,至少反映了三個方面的考量:經濟增長的底線思維,轉型升級的壓力,和政府堅定改革的決心。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經濟若生病嚴重,世界經濟多少也要受波及吃藥。在1月20日達沃斯發布的《2016最好國家》報告中,中國總體得分為6.3分,在60個國家中排17位,但報告評中國經濟影響力時甚至給出滿分,超過美國。就連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接受美媒專訪時也如此表示,“衰落的中國比崛起的中國更可怕”。
盡管中國經濟指標并不怎么好看,但中國新經濟的增長動能甚至有所超出預期。數據顯示,中國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升到66.4%,創15年新高。“新經濟”也首次亮相政府工作報告。而中金公司針對多行業的系列調研結果顯示,市場對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悲觀預期正在好轉。
李克強總理3月7日在江蘇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在這里也給大家吃個定心丸。中國經濟一定要頂住下行壓力,保持平穩增長。”此前,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3月6日舉行的記者會上也重申,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他指出,中國經濟非但沒有拖累世界,而且還對全球經濟作出了明顯貢獻。
樓市配資疑云
隨著樓市去庫存成為國家戰略,各級政府對樓市去庫存的支持力度也越來越大。但意外的是,樓市回暖的速度似乎明顯超出了市場預期。今年以來,特別是春節假期結束后,一線城市樓市再次出現火爆場面,無論是成交量還是房價均出現上漲趨勢,市民裹被子徹夜排號、開發商坐地起價、原房主違約漲價等現象又見報端,甚至有90后合伙組團炒房“坐等升值”。一線城市的住宅庫存迅速下降,去化周期均降至10個月以內。
部分熱門二線城市的庫存同樣去化效果明顯,去化周期甚至短于一線城市。在樓市進入“高燒”局面的同時,樓市場外配資一詞也躍入公眾視野,以“首付貸”等場外資金加大購房金融杠桿被視為本輪樓市火熱的推手。事實上,現在的互聯網金融越來越發達,眾籌、P2P等高杠桿房地產理財產品也越來越多,場外杠桿資金進入樓市也就有了許多新的渠道。
樓市場外配資的火熱,與地方政府的大肆鼓勵密不可分。各地政府為了去庫存,使出了十八般武藝,沈陽市政府甚至還鬧出了“零首付”買房的樓市新政烏龍。更重要的是,央行貨幣刺激加碼下的市場“不差錢”,但通脹預期卻漸顯。
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新增信貸規模創下2.5萬億的天量,這遠遠超過了2009年4萬億刺激下的1.6萬億,而1月M2增速也大幅反彈至14%,遠超12%的目標增速,M1增速更是接近20%。無論是哪個貨幣指標,均遠超7%不到的GDP增速。
另一方面,2月CPI加速回升至2.3%,創2014年7月以來新高,豬價“淡季不淡”,持續高位運行,通脹壓力趨于增大。現在股市不景氣,投資渠道又狹窄,樓市成了不少人的選擇,資金進入樓市避險,何況中國特色的樓市更讓老百姓見證了“辛苦工作30年,還不如買一套房子炒房賺得多”的故事。
盡管樓市場外配資處于風口浪尖,但其規模數量依然是個大問號。從目前各方的數據看,樓市場外配置的規模差別很大。在3月12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央行副行長兼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強調,房企及房產中介的場外配資屬于違法行為,并釋放了“將開展房地產領域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活動”的信號。這是官方首次對樓市場外配資定性,高杠桿的樓市模式將會受到調控。
此前,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兩會重慶代表團討論時表示,目前房地產領域出現用加杠桿的辦法去庫存,這跟中央精神背道而馳,風險很大。
一方面,超過7億的庫存房屋,樓市去庫存壓力大,官方也坦誠這一點,今年政府將會鼓勵買房,會不斷出臺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樓市場外配資的高杠桿模式又是違法操作,政府又要打擊監控,樓市場外配資將會被清理,據悉央行于近日在深圳召集銀行開會,強調房貸風控規定。因此,今年樓市去庫存與去杠桿或許將會并行,房價調控又將是走鋼絲,一線樓市獨角戲還能演多久恐怕也只能是個未知數。
就業壓力加大
伴隨著去產能推進和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全面啟動,新一輪的下崗潮會否來臨成為熱議。近日,官方在下崗潮這一問題上不斷打消市場預期。
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中外記者會上強調:“產能要去,但大量職工的飯碗不能丟”。此前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和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記者會上都聲稱“不會出現下崗潮”。
但是,現實中的就業形勢并不是那么樂觀。3月10日上午,作為中國鋼鐵三大央企之一的武鋼集團董事長馬國強在人民網的“對話新國企加油十三五”訪談節目中表示,武鋼集團正在進行人員分流,將有半數員工不再從事鋼鐵行業,這意味著武鋼集團有四五萬人要找別的出路,被分流至其他行業。
此前,在國際油企不堪重負而集體裁員的背后,有消息稱,受低油價沖擊,中石化勝利4油田今年將整體關停,這或恐是勝利油田50年來的第一次。中石油大慶油田壓力同樣不小,正在逐步減產。盡管中石油董事長王宜林表示“不因石油低價不搞資本主義式裁員”,但他也強調“2016年將是公司發展極為困難的一年”。而如果按照全國政協常委、中石化前董事長傅成玉的看法,中石化的裁員壓力可就不是一般的嚴峻了。據傅成玉估計,按世界同等公司規模,中石化106萬職工中,真正需要的可能只有10萬人。
而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更是十分嚴峻。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2月底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高校畢業生達到765萬人,比去年增加16萬人,再創新高,而且中職畢業生和初高中畢業以后不再繼續升學的學生大約也是這個數量,青年的就業群體加在一起大約有1500萬人左右。人社部相關官員也坦承,“這個就業壓力是非常大的。”去年11月,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就發出了“要準備迎接第二輪下崗潮”的警示,他表示,勞動市場信號已經失真了,各地統計局公布的登記失業率對于研究者沒有用,那個指標根本沒有敏感性。
“就業”是衡量中國經濟轉型的一把標尺,本屆政府對就業的關注也是前所未有。有媒體統計,本屆政府的前100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通稿中,“就業”一詞共出現了150次。高校畢業生就業、完善支持創業就業的稅收政策、進一步簡政放權促進創業就業等,都成為議題。
事實上,在就業壓力增大的同時,藍領工種缺乏也不斷凸顯。據媒體調查,年后,物流、家政、餐飲、建筑等行業薪資水漲船高,但仍面臨用工荒的問題。有報告顯示,2016年,北京用工缺口達到52%,上海求職者缺口為44%,廣州求職者缺口為28%,成都求職者缺口為7%,物流家政等行業的藍領人才缺口較大。
總體而言,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今年的下崗壓力明顯加大。要解決龐大的就業問題,毫無疑問還得靠民企,畢竟民企才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國家戰略已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創業創新的風潮,特別是“新經濟”對“就業”的支撐超出預期。長期以來,民企的經營環境與國企相比處于明顯劣勢地位。然而可喜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上發言力挺非公經濟,重申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三個沒有變”,并對民營企業提出了新期待和新要求,這也是有利于民企繼續支撐就業市場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