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互聯網+政策落地 21個專項中多個重點領域亟待發力
來源: 時間:2016-03-09
統計顯示,上海信息服務業穩步增長,經營收入從2006年的1000億元,到今年預計將近6000億元,9年時間增長了近6倍。2015年,在整體經濟增幅趨緩的大背景下,前三季度,信息服務業仍實行18.1%的增長,經營收入達到4493.67億元,其中,互聯網信息服務業收入1143.78億元,增長28.5%。前三季度,信息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95%,占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0.28%。
同時,上海作為國內互聯網投融資最為活躍、資本聚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得到了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截至2015年前三季度末,上海市信息服務業上市企業56家,市值達9300億元,占全國的10.9%;中介機構統計的投融資案例241筆,占全國19%,已披露投資額的案例中,超過5000萬美元的達到28筆。
21個專項有望突破產業端、消費端、政府端互聯網融合
“互聯網+”發展的核心在于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上海雄厚的工業基礎和完善的現代服務網絡,將為新型產業和傳統產業升級換代提供保障。
結合上海互聯網資源優勢,《實施意見》中提出的21個專項中包括三大方面,一是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加速經濟轉型升級領域的13個專項,包括“互聯網+”研發設計、虛擬生產、協同制制造、供應鏈等;二是面向市民衣食住行,提升生活品質領域的5個專項,分別是“互聯網+”交通、健康、教育、旅游、智能家居;三是建設服務型政府,提升城市管理能力領域的3個專項,分別是“互聯網+”公共安全、城市基礎設施、電子政務,涉及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史占中教授在解讀《實施意見》時認為,這一文件明確地指出了互聯網在三個方面的具體應用,消費端的互聯網、生產服務端的互聯網,以及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端的互聯網,“這三個方面的提出,充分利用了上海三大傳統優勢,居民消費能力強,高端制造和金融服務業優勢強勁,以及上海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領先經驗。”
史占中教授認為,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有助于實現產業的升級轉型,也催生了新的產業形態,“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可以提高傳統行業的內部溝通效率,例如供應鏈管理,銷售渠道管理,產品和服務管理等;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快速復制能力,可以大幅度降低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成本;第三,互聯網將重構產業形態,給用戶創造新的價值。”
互聯網企業有待從輕資產行業向重資產行業轉變
愛尚鮮花,國內最大的互聯網鮮花售賣公司,正在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改變著鮮花上下游的關系,提升傳統鮮花種植業的效率。
上海愛尚鮮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鄒小鋒向記者透露,“我們通過用戶數據,可以告訴上游種植哪些品種,火焰玫瑰就是我們借助互聯網,打造的第一個‘互聯網品種’。我們向農民預訂100萬枝‘火焰’,支付70%的定金,‘訂單農業’相對來說沒什么風險。”
他坦言,傳統的農業仍然非常落后,“現在農民不賺錢,主要是不知道種什么好,所以他看周圍人種什么,他就種什么,其實有些品種已經不太好賣了。”而諸如環境污染、“半程”冷鏈等問題已經倒逼著傳統種植業升級。從種植、研發,到采購、配送,第一產業在不久的將來產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改變。
目前,上海在互聯網金融和第三方支付方面全國領先,在相關垂直服務領域也產生了大量領軍企業。但是,仍然有一些行業亟待依靠互聯網實現轉型升級。
“目前的互聯網企業主要以輕資產模式為主,具體體現在消費端,未來互聯網的發展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結合傳統的重資產行業,尤其需要結合上海本地的傳統優勢行業,例如科技、醫療、衛生等方面,全方位提高產業運營效率。” 史占中教授表示。
上海心悅空間網絡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劍則認為,上海作為世界最大的航運物流中心和中國最大的零售商業中心,在物流和零售兩大領域亟待與互聯網的融合。
“通過航運物流的互聯網應用,將把相關的海關、港口、生產企業、物流企業、貿易企業和金融企業整合起來,有利于上海將物理上的中心地位覆蓋到互聯網線上。同時,上海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全國零售商業中心,線下眾多的商業實體企業正在經受電商的巨大沖擊,成本提升效益下降,同樣亟待找到和互聯網結合的有效方式和途徑,用創新的方式推陳出新、鳳凰磐涅。”
創新先行 規范跟進 鼓勵各行各業“按需”創新
在市委召開的《實施意見》發布會上,周波副市長明確表示,《實施意見》堅持“需求主導、融合創新”、“資源整合、普惠民生”、“開放共享、安全有序”、“寬松環境、創新監管”四大原則,將對互聯網專車、互聯網租房等新生事物持歡迎的態度,“原先對待新生事物往往是先規范后發展,互聯網時代,創新不是靠管出來的,是靠放出來的。”
國內首創P2P租車模式的凹凸共享租車創始人張文劍向作者提到,2013年,凹凸模式誕生之初,就因為政策、保險、認證、支付、法律等環境的不完善,與交管委和相關部門多次探討,最后在主管部門的首肯下,才有了“從無到有”的創新。
創新先于管制,這在創業圈內已經形成共識,如何在法律法規的空白處進行創新將是互聯網企業面臨的最大風險。此次《實施意見》強調“不拍腦袋”,不設規定動作,而是鼓勵各行各業根據市場需求、群眾需要進行“互聯網+”創新。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要看到部分“互聯網+”創新服務給百姓帶去的便捷,但對于他們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也要及時處理。政府部門將為不同類型的主體提供系統服務,既要擁抱新事物,也要站穩腳跟。
凹凸CEO陳韋予同樣表達了對于政策支持的需求,“個人征信體系的發展和開放分享機制對于平臺以及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希望政府對于環保、創新平臺能夠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互聯網+”政策落地尚需時日
雖然《實施意見》的出臺給了互聯網企業轉型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政策細則的落地還有待時日。上海浦東生產力促進中心孵化器服務部龐淵弘表示,“一般兩會之后,各個部門才會出臺相應的操作性的細則,而細則出臺之后的推廣和解讀才是關鍵。”
他向記者解釋道,“大量新政策出來以后,企業和社會的消化期會是個非常浩大的工程,因為大部分企業是沒有人專門跟蹤的。企業要吸收理解政策,理解之后才開始享受政策,只有享受之后才知道政策是‘咸’了還是‘淡’了。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長的世界,目前看來,《實施意見》的出臺還只是提供給我們一份菜單。”
心悅網絡總經理韓劍向記者表示,企業在互聯網轉型過程中有三項核心的考量需要政策支持:人才、資金和知識產權,如何降低上海的生活成本,如何有效地將資本引導到互聯網轉型和創新中去,如何對企業的產權專利和信息資產進行保護,是政府需要在后續細則中明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