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鐵聯運六大發展通道
來源: 時間:2016-03-18
我國正在發揮沿海港口的地理優勢,開展海鐵聯運等多種運輸方式,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建設通暢高效的運輸大通道。海陸聯運樞紐是位于海陸交匯處,具有陸路及海路等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國際港口、高速公路、鐵路、干線公路、航空港等交通設施完善,可為國內沿海與中西部、中國與東盟及中西亞等沿路沿線國家與地區提供旅客與貨物通過、到發、換乘與換裝以及運載工具技術作業服務,是沿路沿線城市之間交通的銜接處和人貨集散的樞紐。具體來說:
1.向現代港口物流轉型
目前,伴隨現代港口物流的發展,人們已不再把港口單純看作是一個貨物中轉、搬運和運輸的場所,而是在現代物流理念的指導下,整合社會中的物流資源,使港口成為集儲存、流通加工、分撥配送為一體的樞紐設施,并能夠提供公路、鐵路、水路、航空一體化的運輸服務。這就需要政府對資源進行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對港口內外的土地、交通工具和其他基礎設施統一開發。
有效利用政府間貸款和國際金融組織的貸款,建設港口和工業園區,實施高效、安全、便捷的船務運輸管理。要積極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完善碼頭、堆場、道路、環保、支持保障系統等港口配套設施。需要鼓勵、推動企業自主經營,發揮企業自營優勢。需要持續借鑒中國香港、新加坡、鹿特丹等港口的發展模式與經驗。如對保稅倉庫和貨物分撥中心進行儲運和再加工,提高貨物的附加值;在擴大物流中心規模的同時,著重提高專業化程度,除滿足配送、倉儲等基礎服務外,增設卡/紙板包、入庫管理、吊運物資、公證驗貨、管理部門現場辦公等增值服務;將原本分散的碼頭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等物流作業環節進行集中處理,轉變為“一條龍”服務,充分發揮聚合資源的整體競爭優勢。
2.規范多式聯運市場
面對分散無序的多式聯運市場,我國需要進一步規范現有運輸代理業。第一,船公司、鐵路、公路、港口等相關部門共同協商,成立經濟聯合體多式聯運經營人,借助各自優勢,有效配置各方資源,形成規模效應,實現資源的高效運作。第二,作為聯運的重要承接人與參與者,多式聯運經營人的業務素質將直接影響聯運工作的成敗。因此,政府、教育機構、企業等各方主體都需要積極扶持和大力培養專業的多式聯運經營人員,促進多式聯運的健康發展。通過鐵路、公路、水路、空運等多種運輸路線的有效對接,實現海路聯運驅動效益。第三,對目前的多式聯運管理制度進行有效變革,完善綜合交通管理體制,避免出現多部門管理,權責不清的情況,簡化聯運手續,真正做到各運輸方式之間的無縫銜接。
3.繼續完善海陸交通網。
第一,改革鐵路政企不分的計劃管理體制,實現運營方式的路網分離。深化港航企業與鐵路部門之間的合作,港口企業主動參與集裝箱鐵路場站建設,以資本為紐帶,共同發展海鐵聯運樞紐;提高航運和鐵路運輸的無縫換裝作業效率;發揮鐵路聯運和內河聯運的巨大潛力,逐步完善多通道、多選擇方式的海陸聯運網絡。
第二,繼續擴大新亞歐大陸橋覆蓋范圍。新亞歐大陸橋東起我國的連云港,途經隴海鐵路、蘭新鐵路、北疆鐵路,到達中亞、西亞直至歐洲。但目前,新亞歐大陸橋尚未完全覆蓋我國沿海經濟最為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因此,新一輪的大陸橋支線建設勢在必行。
第三,不斷完善全球航線網絡。增設新的航線,如增加東盟國家港口的航線。建設郵輪碼頭,積極吸引國際大型郵輪停靠,建立“海上絲綢之路”旅游圈。加快推進“海上驛站”的規劃與建設,為“海上絲綢之路”提供安全通道。
4.加快先進信息技術在海陸聯運中的應用。
第一,借助現有的信息資源,運用互聯網絡和電子數據交換(EDI)技術為客戶提供信息服務。如貨物的跟蹤與動態查詢、貨物交接單業務辦理和船期預告、泊位使用等通關業務辦理,實現信息共享,提高貨物中轉效率,簡化通關環節。第二,建立涵蓋多種與貨柜港相關服務窗口的現代化港口網站,為航運業提供一站式電子商貿平臺。推行數碼貿易運輸網絡系統,加強同業間的信息交流。第三,借助物流中心和保稅港區,合理搭建電子商務平臺,積極培育貿易主體,不斷完善信息與結算業務,逐步建立一個針對“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服務的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建立一個專門服務于“海上絲綢之路”的跨境保稅倉,最終形成一個完備的跨境供應鏈物流中心。
5.健全海陸聯運法律法規。
眾所周知,多種運輸工具之間的高效、無縫銜接是海陸聯運的根本保障。這種有效銜接不單指硬件標準上的國際化,更體現在制度上的有效銜接和各部門的默契配合。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全面實施,法律法規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也應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制定相關的鼓勵措施,積極吸引民間資本注入,努力完善集裝箱運輸發展的相關政策,在辦理業務的價格、征稅比例、貿易補貼、信息發布和政策宣傳等方面給予鼓勵和扶持。只有法律制度完善起來,才能使海陸聯運建設快速健康發展。
6.探索關區合作新模式
各個關區之間緊密協作,對于縮短進出口中轉時間,降低中轉成本,提升海陸聯運運行效率具有重大意義。“一帶一路”包括陜西、甘肅、青海、云南、江蘇、浙江、廣東、福建、海南等18個國內省份,未來還將有更多的省份加入,“一帶一路”戰略輻射面之廣、參與主體之多都對現行的關區合作機制在深度和廣度上提出了挑戰。“一次報關,一次驗放”“屬地通關,口岸驗放”“快速通關”等模式有待在更大范圍內推廣,以“一帶一路”為區域主線,以中轉便利、運作靈活、成本低穩為服務標準的新一輪跨關區合作模式亟待建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