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環保產業向專業化與精細化邁進
來源: 時間:2016-03-29
3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定時定主題新聞發布會,發布宏觀經濟運行數據并回應熱點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趙辰昕披露,2014年以來,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展改革委陸續推出了11大類重大投資工程包和6大消費工程,其中就包括生態環保工程包和綠色消費工程。
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扶持推動下,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據介紹,2014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達到3.7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了85%,“十二五”年均增速超過20%,遠高于傳統產業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的統計,截至2015年底,環保產業產值或將達到4.5萬億元。
“十二五”期間,環保產業發展呈現出怎樣的特征?“十三五”,環保產業又將有哪些新的趨勢?帶著這些問題,媒體隨后采訪了業內相關人士。
蓬勃發展“十二五”
當下環保產業環境產業鏈呈現出逐漸拉長的趨勢。“具體來說,垃圾處理行業從末端焚燒業務延伸至前端廢棄物收集及環衛運營,污水處理行業由末端減排處理向管網收集業務拓展,并逐漸衍生了海綿城市、城市管廊等新理念,治理手段從點源治理逐漸落實到面源控制的具體行動中。”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表示。
與此同時,趙笠鈞也指出,傳統環保產業集成并結合互聯網技術應用,在此基礎上創新出智慧城市等新型環保產業的雛形脈絡框架。環境產業鏈的延伸伴隨著智能化、綜合化及技術服務升級,成為跨界企業突破的“風口”。“比如,環境監測+互聯網的典型應用有金控數據的PM2.5服務監測云平臺、聯想云集團的智慧環保云——PM2.5云監測平臺。再生資源+互聯網的典型應用代表有桑德開發的易再生網,整合了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擔保等功能。”
而伴隨著產業鏈的不斷拉長和完善,環保產業也形成了諸多商業市場模式。據了解,近幾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力推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及PPP模式,尤其在大氣、污水及垃圾污染治理設施的投融資、工程建設,以及運營維護過程中,應用了BOT、TOT、運營維護外包或設備租賃等多種PPP模式,也有采用環境績效合同服務等方式開展綜合環境服務,通過區域打包方式進行整體式設計、模塊化建設及一體化運營,帶動各地環境治理設施的快速建設及社會資本廣泛介入。
趙笠鈞透露,各地招標項目結構日益復雜,根據項目邊界條件及融資情況設計了多樣化的模式。比如水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往往包含河道整治、截污、生態、沿岸景觀、污水廠、海綿城市示范工程和信息監控工程等多個項目,而城市垃圾處理也從生活垃圾開始向餐廚廢物延伸。
另外,從去年開始,大批國企因業務轉型需要,借助資本優勢而競相涌入環保行業,加速了產業格局調整。葛洲壩集團、中國石化、中冶集團、徐工集團、中國鐵建、中國建投等開始跨界戰略布局環保市場。2015年1月,葛洲壩集團投資約4.73億元,收購凱丹水務75%的股權。同年8月,中國石化首家節能環保工程公司在湖北成立。中國中車公司加大了環保板塊份額實現轉型,業務涉及活性炭、海水淡化設備、村鎮污水處理系統等環保細分領域,并投資10億元在江蘇常熟建立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生產及研發基地。
“這意味著,不少國企看到環保產業發展的前景,紛紛想搶占先機‘分一杯羹’。而國企以其雄厚資本進入環境領域,可填補治理資金缺口,彌補財政投入不足。”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表示。
轉型期直面問題
專家表示,在經濟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環保行業以長期穩定的現金回報開始成為資本追逐的投資對象。伴隨資金涌入的還有技術、運營、管理、商業模式的創新和集成。然而,在環保行業跨越式快速發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面臨著諸多阻礙。
“價格問題首當其沖。很多時候,環保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格難以體現環境成本內部化的要求。甚至一些低價的產品和服務充斥著市場,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趙笠鈞感慨道,“比如污水處理服務費還未覆蓋污泥處理處置成本,垃圾焚燒處理費也沒有彌補滲濾液及飛灰處理成本。”
此外,有業內人士表示,當下政府的支付信用問題暴露比較明顯。地方政府財政預算不足或財政收入有限,對于環境服務費用的支付意愿不足,缺乏足夠的契約精神。“我國地方財政資金支出傾向于購買可量化為固定資產的設備,或是與工程建設等相關的工程招標建設服務等,而對于保障環境基礎設施正常運行的環境服務年度支出存在延遲支付或不足額支付現象。比如,哈爾濱市因無力支付太平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費,將文昌污水處理廠轉讓給了清華同方,以抵償政府拖欠的巨額污水處理費。此外,環境服務企業普遍需要輾轉奔波于地方政府的多個部門才能取得應收賬款。”駱建華指出。
而在融資方面,趙笠鈞透露,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各地陸續公布和推介的PPP項目超過4000個,總投資達到5萬億元,僅依靠企業自有資金難以為繼。“環境基礎設施項目存在初始投資大和建設周期長的特點,前期融資需求迫切。盡管國家各部門制訂的綠色金融政策較多,但缺乏可操作性。除了國企及上市環保公司外,多數環保企業相對其他傳統行業規模小,抵押擔保能力不足,大多股份制銀行還以收取財務顧問費、手續費等形式上浮利率,較難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低成本貸款,申請信貸審批流程較長且條件嚴苛,難以滿足長期及流動資金的貸款需求。”
“十三五”:新趨勢新挑戰
趙笠鈞認為,未來國家經濟實行“供給側改革”,將推動環保需求更加專業化、精細化。國家強調的“供給側改革”內涵豐富,將降低傳統工業占比,提升第三產業占比,促進新興產業發展。伴隨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上的深刻變革,從環保角度看,將會減少高污染的增量,甚至隨著改革深入,存量也會出現減少。同時,現有的高污染存量將需要更為專業化、精細化的環境服務。
“這意味著環境服務將從單一化轉型為綜合化。隨著環境信息公開及環保物聯網監測的普及,以環境質量改善為出發點的全民環保時代到來。公眾對霧霾防治、城市黑臭水體、農村污染治理等領域的環境追求,促使政府環境政策導向轉變為區域面源的綜合防治,對環境公共服務的質量及環境績效要求進一步提高。”駱建華強調。“未來,環境產業應服務于環境質量改善的全局。當前國內環境惡化突出表現為霧霾、黑臭水體治理等環境問題,而針對這些細分領域的環境服務應成為環保產業的新增長點。環保產業應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控制升級。”趙笠鈞指出,過去大氣污染防治重點為工業脫硫脫硝除塵,以后也應側重能源的清潔化利用及節能控制。環境治理應考慮貼近社會公眾的環境需求。過去偏重規模化治理,以后也應側重居民生活環境的清潔空氣及水環境整治。此外,綜合環境整治也將逐漸展開。傳統環保產業按照環境要素分割為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大氣環境治理、土壤修復等單一環境工程,新型環保產業則出現了以環境質量改善為直接目標的綜合性環境服務商,部分環保企業從單一環境服務商向綜合環境服務商轉變,提供區域連片整治的水、固廢、大氣協同治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