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貿易概況
來源: 時間:2016-05-03
【經貿關系】中韓兩國建交以來,在科技、貿易、投資、運輸、漁業、核能以及人力資源等多領域開展了雙邊合作。兩國政府間簽署了多項雙邊協定,促進了雙邊經濟技術合作的發展。
此外,中韓還于2015年6月簽署了中韓自貿協定。2004年11月,中韓雙方宣布啟動自貿區民間研究;2006年11月,雙方啟動自貿區官產學聯合可研;2012年5月,中韓雙方正式啟動自貿區談判。經過14輪正式談判,2014年11月10日,習近平主席與韓國總統樸模惠在北京舉行雙邊會晤時,共同宣布結束中韓自貿區實質性談判。在中韓兩國領導人共同見證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與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部長尹相直分別代表兩國政府,簽署了結束實質性談判的會議紀要。雙方將在各自完成國內審批程序后,力爭在年內使協定生效并實施,以使兩國企業和民眾早日受益。
據公布的草簽文本,中韓自貿協定除序言外共22個章節,包括初始條款和定義、國民待遇和貨物市場準人、原產地規則和原產地實施程序、海關程序和貿易便利化、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貿易救濟、服務貿易、金融服務、電信、自然人移動、投資、電子商務、競爭、知識產權、環境與貿易、經濟合作、透明度、機構條款、爭端解決、例外、最終條款。此外,《協定》還包括貨物貿易關稅減讓表、服務貿易具體承諾表等18個附件。
中韓自貿協定是一個全面、高水平、利益大體平衡的自貿協定,是中國迄今(2015年6月1日)對外簽署的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領域范圍最全面的自貿協定,也是東北亞地區的首個自貿協定。該協定的簽署將為兩國企業提供巨大商機。
【雙邊貿易】中韓兩國地理相近、文化相通,交通物流便捷,人員往來頻繁,發展雙邊貿易具有天然優勢。同時,兩國經濟和產業技術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有利于優勢互補、互利共贏。1992年8月正式建交以來,中韓貿易克服兩次經濟危機,持續快速發展,繼2005年突破1000億美元后,2010年又突破2000億美元。據中國海關統計,2014年,中韓雙邊貿易額為2904.92億美元,比2013年增長了5.9%,再創歷史新高。其中,中國向韓國出口1003.4。億美元,進口1901.5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加了10.1%和3.9。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進口來源和出口市場,而韓國則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國、第三大出口對象國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國,中國向韓國出口的商品主要包括石油制品、汽車、石化產品、機械、無線通訊器材、半導體等;自韓國進口的商品包括無線通訊器材、機械、鋼鐵產品、精密化學制品、纖維制品、液晶顯示器等。
【雙向投資】韓國是中國吸收外資的重要來源國。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4年,韓國在華投資新批項目1558個,同比上升13.64%,實際到位韓資39.7億美元,同比增長29.84%。截至2014年底,韓國累計對華投資項目數57782個,實際投資額599.1億美元,是中國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國。
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4年當年中國對韓國直接投資流量5.49億美元。截至2014年末,中國對韓國直接投資存量27.72億美元。
據韓方統計,2014年中國對韓投資金額(申報標準)12億美元,525個項目。截至2014年底,中國在韓國投資項目多達8965多個,累計申報金額61億美元。截至2013年底,累計到位金額25.54億美元。其中超過2/3的企業從事餐飲和批發零售等服務業,其余從事制造業和農業、漁業等。
【承包勞務】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4年中國企業在韓國新簽承包工程合同18份,新簽合同額2.94億美元,完成營業額3.93億美元;當年派出各類勞務人員3820人,年末在韓國勞務人員14525人。新簽大型工程承包項目包括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承建韓國電信,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承建韓國電信設備集團項目,江蘇新世紀造船有限公司承建44#82000下散貨船修造等。
中資建筑公司在韓仍主要承包中國駐韓使領館項目,目前正在拓展承建韓方公司和中資企業發包項目。
【貨幣互換協議】2011年10月,中國與韓國簽署了規模為3600億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有效期為3年。2014年10月,雙方續簽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保持3600億元人民幣(64萬億韓元)不變,協議有效期三年,經雙方同意可以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