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發展壯大十大裝備制造業 重點發展20個產業
來源: 時間:2016-04-20
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深入解讀山東省近日出臺的《<中國制造2025>山東省行動綱要》(以下簡稱《行動綱要》)。《行動綱要》提出,要積極打造中國制造“山東版”,到2025年,全省制造業整體素質和綜合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實現制造業強省目標。
制造業是轉型升級主戰場
記者了解到,山東省是工業大省,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已形成基礎雄厚、門類齊全的制造業體系,成為山東省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2015年,全省工業生產總值達到2.6萬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41.3%。無論規模總量還是經濟效益,均居全國第二位。
不過,隨著發展動力、比較優勢和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山東省制造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距離強省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比如,雖然規模總量較大,但產業結構偏重,對資源和能源依賴性較強;產業門類齊全,但中高端產業占比較低,高新技術產業占比僅為32.5%,裝備制造業占比僅為28.5%;省內國內市場占有率較高,但國際市場競爭力相對不足,外向度較低;創新體系較為完善,但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創新成果轉化率僅在20%左右,創新引領動力不足。
省經信委副主任李莎表示,制造業是今后一個時期經濟轉型升級的主戰場,必須以全新的視角和超前的思維,加強統籌謀劃和前瞻布局,在推進新一輪制造業發展中贏得主動、搶占先機,進一步提升山東工業在全省產業結構體系中的質量層次,實現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的跨越。
《行動綱要》明確了制造強省“三步走”的戰略步驟。提出到第一個十年,即2025年基本實現制造業強省目標。到第二個十年,即2035年,山東制造整體達到國內制造強省前列,世界制造強國中等以上水平。到第三個十年,即大約建國100周年時,山東制造整體達到國內制造強省領先水平,世界制造強國前列水平。
重點發展20個產業
《行動綱要》提出“十十八”戰略任務框架,即發展壯大10大裝備制造業,培植提升10大特色優勢產業,組織實施8大專項工程。
在《中國制造2025》中,國家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重點發展的10個產業領域,其中有8個產業屬于裝備和信息產業,還有新材料和生物醫藥2個非裝備產業。
李莎說,裝備制造業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體產業,在全國10個產業發展領域中,除航空航天,山東省大多數裝備產業基礎較好。同時,非裝備制造業在山東省也占很大比重,也是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接國家的重點領域,特別是結合省政府已出臺的“1+22”工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把山東省重點發展的產業確定為“10+10”共20個。
其中,10大裝備制造業分別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汽車及零部件、電力裝備、現代農業機械、工程機械、專用設備、節能環保裝備,將按照打造“國家隊”的要求進行培植;10大優勢特色產業分別為新材料、新醫藥、紡織服裝、食品、家電、紙品、輪胎、石化、建材、有色。
“這樣既與國家重點產業領域相銜接,又兼顧山東的優勢和特色。”李莎說。
《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實施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等5大工程,作為攻堅突破領域和重要抓手。
據李莎介紹,《行動綱要》則結合山東實際,提出了創新能力提升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業強基工程、標準質量品牌工程、綠色制造工程、中小企業創新成長工程、服務型制造工程、軍民融合工程等8大專項工程。計劃每項工程都制訂具體實施方案,形成1+8框架體系,推動《行動綱要》實施。
用地指標優先用于優質技改項目
為實現山東制造2025目標,《行動綱要》提出了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企業技術改造、促進產業集聚發展等10項重點政策保障措施。在財稅扶持方面,創新了財政資金支持方式,綜合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股權投資引導基金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研發、技術改造、試點示范和服務平臺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行動綱要》還在土地供應方面提出,用地指標要優先用于確需新增用地的制造業優質技改項目。另外在金融創新方面,也提出了協調和推動有關銀行機構,采用利率優惠、銀團貸款、債權融資等方式,加大對制造業信貸支持等措施。
李莎說,這些保障措施與8大工程一起,已細化形成了39項省直有關部門的具體任務分工,明確了牽頭部門和參加單位。下一步將加強對行動綱要貫徹落實情況的調度,建立統計分析、績效評估和監督考核機制,按時間節點推進目標任務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