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改革,棋到中盤
來源: 時間:2016-04-22
3月1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了《關于201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6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并批準了2016年中央預算。財政報告一向是每年全國“兩會”的重頭戲之一,是對過去一年政府的財政收支情況乃至經濟運行情況的回顧,也是對接下來的一年政府收支和財政政策的具體規劃。
2016年財政政策的總基調被確定為加大積極財政,穩住經濟基本增速,為結構性改革騰出空間;同時,進一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通過進一步確定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和財權,從以個人為基礎到家庭為基礎的個稅,全面推進營改增等方式,使得財稅制度更為合理化。
積極財政更“積極”
主要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影響,2015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2萬億元,比2014年同口徑增長5.8%,是1988年以來財政收入增速最低的,低于年初預算安排。2015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低于年初預期。
而按照公布的數據,2016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安排為15.7萬億元,僅增長3%,其中既考慮了經濟增長放緩的原因,也有稅收改革帶來的減稅原因。如此之低的財政收入增長率是歷年罕見。
按照財政部長樓繼偉的解釋,今年整體上要實現減收,給納稅人個人和企業要減負5000億,主要包括“營改增”過程中的降稅,一些行政事業性收費壓減或取消,和小微企業減稅范圍的擴大等。
在財政收入增幅連年較大幅度減少的情況下,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經濟下行壓力,除了“繼續穩健”的貨幣政策,政府不得不一再訴之財政政策,加大政府支出力度。
收入減少壓力巨大,支出需求壓力增強,兩相擠壓之下,正是考驗政府的經濟調控能力和資金配置能力之時。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即明確地提出了,要加大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擬安排財政赤字2.18萬億元,將赤字率提高到3%。通過適當提高赤字率,在支撐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的同時,著力進行結構性改革。
而在具體的支出方面,嚴格控制例如“三公”經費的增長,甚至要壓減,安排給地方更多的自主可支配的財力,按照脫貧的目標增加了扶貧方面的支出、老少邊窮地區的轉移支付。并在今明兩年安排了共計1000億元的專項獎補資金,支持去產能過程中人員安置方面的支出,并根據工作的進展相機調整。
整個財政基調配合由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制定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今年中國經濟5大任務。
“政府債務風險可控”
收入減少、又要面對積極財政要求加大支出的壓力,政府債務風險的可控性,成為關注焦點。
過去幾年,龐大而又不夠透明的地方政府債務的存在,一直被外界視為中國經濟面臨的巨大風險之一。國內外的機構和學者都曾對此做過各種研究和預測,存在各種不同口徑和觀點。自去年以來,相關部門在全面清理的基礎上,采取了包括置換在內的一系列措施,地方政府債務情況日漸清晰。
在本次全國“兩會”期間,財政部長樓繼偉對此作出了清晰的回應,并對政府過去兩年來針對地方債已經采取的措施和接下來要進行的工作也作出了清楚的說明,給了外界一個更為穩定的心理預期。
樓繼偉強調,中國政府債務總體可控,占GDP的比例為40%左右,并不是很高,特別是中央,只有11萬億元左右。按GDP算是很低的,中央財政還有繼續發債的余地。重點是要控制地方發債的不規范性問題,如果債務都是顯性,都納入預算法的規定進行管理,而不是變相發債,就不必過分擔心。
2015年8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批準2015年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的議案》的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核準了地方債務的余額是16萬億元,其中15.4萬億元是2014年底以前的地方債務的存量。而在這個存量中,只有1萬多億元是經過全國人大或者常委會批準過的債券,剩下的是非規范的債務。這種驚人的對比,沒法不讓人們對地方隱性債務產生擔憂。
經過批準,去年中央下達了各個地方3.2萬億元到期存量債務的置換債券。今年,將會按照統計的地方到期債務5萬億元左右,繼續允許地方發行債券置換到期的債務,“恐怕明年還要做一些,基本上就把到期的這些債務置換”。
政府工作報告在提到地方政府債務時說,2016年要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對財政實力強、債務風險較低的,按法定程序適當增加債務限額?!案骷壵獔猿诌^緊日子,把每一筆錢都花在明處、用在實處?!?/span>
與此同時,在目前全社會“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情況下,中央政府和個人家庭適度加杠桿,支持債務高企的企業和地方債務降杠桿,成為頗有意思的結構性“加減杠桿”現象。已經有不同的官員和學者開始呼吁,通過加大“好杠桿”來去除“壞杠桿”,從而使得全社會的杠桿能夠逐步降下來。
事實上,中國各地政府的財政實力區別巨大。比如,在東北和山西等地財政叫急的當下,財力雄厚的北京市就于3月16號公布了2016年的重點工程動員會。會上表示,要在今年安排重點工程項目210項,總投資1.2萬億元。
一個省(直轄)市一年的“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投資即高達1.2萬億元,不免讓人想到李克強總理多次提到的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的一個明顯特征,即地區和行業的走勢分化。北京作為首都的重要政治地位,高端服務業帶來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及高昂房價下巨額的土地財政收入,都是其他地方所無法具有的優勢。
面對地區和行業走勢分化的局面,積極財政也亟需精準發力。
央地財權劃分,有待來日
關于去年以來中國財稅改革的情況,樓繼偉坦承,“比三中全會要求的進度適當地慢了一點”。
他特意強調了財政預算改革取得的基本成績。作為控制政府“錢袋子”的重要制度建設,雖然有的方面還沒有完全達到預期,但預算編制和預算執行都貫徹了《預算法》中的一些基本準則。
比如先有預算后有支出,預算調整的程序,預算需要公開到什么樣的細節,跨年度的平衡機制,中期財政規劃,對債務、特別是地方政府債務的規范管理等等,都已經都做了。有此作為基礎,將為今后各級財政的健康運行打下重要基礎。
“營改增”由于牽涉面廣泛,經過去年一年的重要準備工作,今年到了必須完成的年度。
更引人注目的是個人所得稅改革,將會發生巨大變化,由原來的純粹以所得為基礎,變為更加考慮到每個人的房貸、父母和子女贍養等具體支出情況。
樓繼偉表示,去年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等有關部門,已經一起研究了個人所得稅改革涉及的重點難點問題,形成了一個改革方案。新的個稅改革設計復雜,要把11項個人所得收入綜合在一起,然后再做包括個人再教育和住宅按揭貸款利息等分類項目相加后的扣除。這種綜合性的個人所得稅收取方式,將更為接近西方發達國家的稅收制度。
而財政改革最重要的關鍵點,即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級財權到底如何劃分,則仍然處于小步調整階段。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列舉了這方面今年要做的工作:推進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合理確定增值稅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把適合作為地方收入的稅種下劃給地方,在稅政管理權限方面給地方適當放權。進一步壓縮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規模,今年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增長12.2%。全面推開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