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農產品冷鏈物流亟待強化
來源: 時間:2016-05-10
我國是食品農產品出口大國,但食品農產品冷鏈物流水平卻嚴重滯后于產業發展,對食品農產品出口造成了不利影響,亟須引起重視。
瓶頸凸顯
冷鏈技術不成熟。由于食品冷鏈是以保證易腐食品品質為目的,以保持低溫環境為核心要求的供應鏈系統,所以,比一般常溫物流系統的要求更高、更復雜,建設投資也更大。而目前我國的冷鏈系統還只是一個早期的冷凍設備市場,掌握的冷鏈技術在很多食品種類上還不能完全應用,相對于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很大。
冷鏈設施不完善。我國冷鏈設施和冷鏈裝備嚴重不足,原有設施設備陳舊,發展和分布不均衡,無法為易腐食品流通系統提供低溫保障。目前,我國易腐物品裝車大多 在露天而非在冷庫和保溫場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和水產品都是用普通卡車運輸。僅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方面損失率就達25%~30%,損耗量居世界首位,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沒有冷鏈保證的環境下進行運輸的。
第三方食品冷鏈物流發展滯后。食品冷鏈第三方物流的服務網絡和信息系統不夠健全,大大影響了食品物流的在途質量、準確性和及時性;同時,食品冷鏈的成本和商品損耗很高。
食品冷鏈缺乏整體規劃和整合。易腐食品的時效性要求冷鏈各環節必須具有較高的組織協調性,而目前我國缺乏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整體規劃與協調,缺乏食品冷鏈的綜合性專業人才,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強化建設
冷鏈物流水平的滯后,對食品農產品的出口以及安全問題造成較大影響。
易腐食品特別是初級農產品大量損耗。由于運輸過程中損耗高,使得整個物流費用占到了易腐物品成本的70%,導致出口食品原料價格大幅波動,影響了出口食品農產品的價格穩定。
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隱患。農產品物流環節已成為危及食品安全的一大隱患,“甲醛白菜”“翻新土豆”“藍礬韭菜”等農產品安全事故的出現,皆因在物流過程中使用了有毒化學產品保鮮。
針對上述情況,特提出如下建議:
加強我國食品冷鏈的整體規劃研究,建立政府、行業組織和相關企業聯動機制。政府應制定食品冷鏈發展的鼓勵政策,加強行業規劃的方向性引導;行業組織應發揮溝通協調作用,制定并落實行業整體規劃和行業規范;相關企業應根據市場規則具體運作,合力推動中國食品冷鏈的逐步發展。
推進多種冷鏈模式的發展。一方面,依靠農業龍頭企業和大型食品企業,發展以核心企業為軸心的食品冷鏈體系,逐步形成覆蓋分類食品產業的冷鏈保障體系;另一方面,在建設農產品綠色大通道的基礎上,建設連接農產品主產區和消費地的食品冷鏈主干網絡,提高大批量食品物流的安全保障水平。
建立食品冷鏈的物流和質量信息系統,為冷鏈有關方面提供準確的市場動態和信息溝通;同時,為食品安全核查提供可溯源性信息支持,使問題食品可以追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