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十個熱點問題
來源: 時間:2016-03-09
【內容提要】當今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領域里的十個熱點問題是:關于指導思想的問題,非數字資源定位問題,圖書館資源觀問題,信息構建問題,信息可視化問題,信息資源質量評估問題,信息資源使用成本問題,信息資源整合與檢索問題,發展信息服務業問題,以及網絡信息保存問題。
當前,很多國家將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上升到國家信息化核心的地位。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提高開發利用水平,是發展信息資源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改造、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1 指導思想問題
指導思想屬于發展戰略的范疇,是制定政策、確定社會發展目標和任務的依據。信息資源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保證。信息資源和經濟活動相結合,使信息資源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可以廣泛地滲透到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同一信息資源可以作用于不同的對象,并產生不同的經濟效果。人們通過對信息資源特性以及信息成本、價值的研究,發現信息具有完備的經濟屬性,從而在理論上確立了信息資源作為經濟資源的重要地位。因此,很多國家都把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作為推進社會信息化的首要任務。為完成這個任務應遵循的指導思想是:①走聯合開發、規模發展的道路,避免重復開發,效率低下;②加強數據庫建設和信息網絡建設,并使兩者相互促進;③重視因特網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強信息高新技術的應用;④加強信息法制建設,保護知識產權;⑤促進公共領域信息(Public Domain Information,PDI)的公開與交流,倡導并推進零障礙獲取信息資源;⑥推行信息素質教育,提高公眾利用信息資源的意識與能力。
上述6條,是國內外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反映在美國聯邦政府和相關機構先后頒布的《美國聯邦信息資源管理政策》(A-130文件)、《電子信息收集政策指南》、《公共信息準則》、《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行動計劃》(即NII計劃、GII計劃、NGI計劃);《歐共體信息環境協調計劃》、《歐共體關于數據庫著作權的指令》、《歐共體關于數據庫保護的指令》、《歐共體關于信息服務法律責任的指令》等等;也體現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06年9月12日公布的《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文件中。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的戰略目標是幫助廣大民眾跨越數字鴻溝。
數字鴻溝又稱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目前全世界84%的移動電話用戶、91%的傳真機、97%的互聯網主機、77%的網絡化圖書館分布在發達國家。這種不平衡使得信息富有者與貧困者之間的差距正在加深,它將加劇全球的貧富差距,危害全球共同繁榮的前景。
中國不僅與發達國家存在相當大的數字差距,而且國內不同區域之間也面臨著縮小數字鴻溝的艱巨任務。信息產業部提出的解決辦法:一是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二是制定符合國情的信息通信發展戰略,努力構筑和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加強發展信息通信技術及其產業,推進社會信息化進程;三是建立普遍服務保障體系,縮小數字鴻溝;四是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協調發展。
我們還應該明確,政府主導是消除數字鴻溝的一個重要手段。科技部推出的消除數字鴻溝西部行動,主要是普及有中國特色的網絡計算機、通訊教育、電腦農業、網上政務和遠程醫療等,從而逐步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縮小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
2 非數字資源定位問題
當前,很多信息機構(包括圖書館)都熱衷于發展數字資源,對印刷型書籍的重視程度有所降低。這是圖書館轉型過程中客觀存在的一種誤解,中國圖書館界有這種認識上的偏頗,美國及其他國家也曾有這種認識。這個問題源于“擁有”與“獲取”的討論。討論的主題是:在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與服務中如何正確處理“擁有”館藏信息資源與“獲取”館外信息資源之間的關系。這場討論始于1975年,當時在美國《圖書館雜志》、《圖書館趨勢》、《圖書館采訪》、《圖書館管理雜志》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進行爭辯,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年。在討論中,一種觀點認為“獲取”比“擁有”更重要,主張多一些獲取,少一些擁有,有的甚至認為“獲取”應取代“擁有”。另一種觀點認為“擁有”與“獲取”同樣重要,二者不可偏廢,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信息資源建設與共享的可持續發展。
在現實生活中,圖書館面對的資源通常可以劃分為數字資源和非數字資源。而當前圖書館的服務70%以上是非數字的,即使是數字形式的資源,由于許多網絡產品以IP地址為授權范圍,讀者必須到圖書館才能使用。因此,人們將長期生活在數字與非數字信息資源并存的社會空間,非數字信息資源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信息交流的主渠道和正統方式,傳統的印刷型文獻依然長存。正如美國圖書館學專家華爾特·克勞福德所指出的“人們正在認識到,圖書館的未來,是數字的和印刷文獻并存的未來”。以印刷型文獻為主要處理對象的圖書館不會走向消亡,也不可能成為印刷時代的紀念品。
美國大學圖書館協會(ARL)給數字圖書館下的定義是目前最全面和最權威的定義:
●數字圖書館不是一個單一的實體。
●數字圖書館是把許多地方的資源連接在一起的技術。
●眾多數字圖書館和信息服務的連接對最終用戶應是透明的。
●數字圖書館的目標是讓廣大用戶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得到信息服務。
●數字圖書館的館藏不應局限于原件的替代品,還應包括無法用印刷方式表現或傳遞的實物,并將其數字化。
從以上界定的內涵看,數字圖書館的出現,并沒有否定傳統圖書館繼續存在的依據。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之間的關系,不是替代的關系,而是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的關系。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傳統圖書館將與數字圖書館長期并存,互為補充,共同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
3 圖書館資源觀問題
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出現后,圖書館發展進入網絡化、數字化的新階段。在網絡環境下,圖書館館藏發展發生了三個變化:一是館藏內涵的變化。圖書館館藏不僅包含印刷型書刊資料、縮微資料、視聽資料,而且延伸到各種電子出版物、電子信息資源,還包括外部信息資源,成為圖書館虛擬館藏,也就是人們習慣地把圖書館館藏簡稱為實體館藏+虛擬館藏。二是館藏發展目標的變化。面對“快速變化的用戶需求、快速變化的研究項目、快速變化的經濟狀況”的挑戰,館藏發展目標必須重新定位。美國學者F·W·Summers提出:圖書館館藏發展將從根據用戶的潛在需求采集書刊資料轉變為根據用戶的現實需求來提供信息,把圖書館建設成為信息資源庫。三是館藏評價標準的變化。圖書館館藏從一館封閉式自我建設轉變為信息資源共享的圖書館聯盟。館藏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是信息存取質量。選擇性存取的質量決定著圖書館服務能力,以信息存取質量為尺度將成為館藏評價的重要標準。
上述三個變化,促使圖書館新資源觀的確立,主要有以下兩個基本點:一是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對象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文獻概念,而是包括傳統的印刷型文獻、電子出版物和網絡信息在內的涵蓋范圍廣泛的信息資源;二是從網絡圖書館(On-line Networked Libraries)的概念出發,根據用戶的多元化信息需求,構建不同信息格式和信息類型的資源系統。
在新資源觀導引下,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有了新發展,主要顯現在調整信息資源建設的政策和網絡信息內容建設兩個方面。由于圖書館所處的信息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需要在新的信息環境中調整信息資源建設的政策,其主要內容包括:①在館藏發展模式選擇中如何處理“擁有”與“存取”的關系,一般采取實體館藏為主,虛擬館藏為輔。②在館藏資源體系建設中如何實現實體館藏與虛擬館藏的協調發展,一般以7:3或6:4或5:5的范式施行。③在館藏資源選擇與評價中如何確定電子資源的選擇標準和評價標準。一般說來,美國高校圖書館在采集電子資源決策中,會優先考慮那些有權威性、質量高、適合學校重點學科發展的資源,在經費配置中優先保障,取得合理的資源配置和較好的成本效益。④作為圖書館資源組成部分的網絡信息資源如何整合和檢索,一般是集成分布式數字資源,包括開放鏈接、跨庫檢索、一站式檢索等。⑤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模式與運行機制方面,國內外有識之士普遍強調服務方式的創新,所追尋的目標是服務個性化,服務多樣化,服務規范化。
網絡信息內容建設是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新發展,其常用方式有:①利用國外源的信息集成;②自建數據庫;③按專業分類建立導引庫;④利用站點導航和搜索引擎等手段,有目的、有選擇地從網上下載信息,按照統一格式建成檢索系統;⑤數據庫鏡像。
4 信息構建問題
隨著計算機網絡應用的普及和信息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關于信息構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簡稱IA)的提法逐漸在西方國家風行,其理論與實踐問題引起了圖書館學情報學界的關注。最初提出IA概念和相應研究領域的是美國建筑師沃爾曼(Richard Saul Wurman),他將信息的收集、組織和表示與建造建筑物所要解決的問題相比較,確認信息構建是組織信息、設計信息環境、信息空間或信息體系結構以滿足信息需求的一門藝術和科學。R·S·沃爾曼著述豐富,其中與IA理論探討相關的是兩本書:一是《信息饑渴》(Information Anxiety),另一本是《信息建筑師》(Information Architects)。他和他的支持者對信息構建的理論貢獻主要是:①信息建筑師的職責是“讓信息變得可理解”。他們利用圖形、圖表、圖解在不同的領域表述信息,使復雜的信息變得清晰明朗。②遵循“一切圍繞著內容”的原則,優化信息結構,對讀者表達信息內容,并幫助讀者獲得和掌握信息內容。③強化信息組織、標識、導航和搜索系統的設計,幫助用戶成功地發現和管理信息,要求信息機構為用戶提供清晰的易于信息獲得的界面。④強調信息質量的衡量標準是信息清晰度和可理解,只要用戶能準確定位信息,信息提供就是成功的。⑤加強IA教育,開展相關的職業培訓,旨在培養信息設計師(Information Designer)或信息建筑師(Information Architects)。
信息構建的研究目的是:“使信息可以被理解”和“按表達預定意圖的方式傳遞信息”。信息構建的研究內容集中在三個方面,即信息體系各部分之間關系的系統體系結構;生產、傳遞和交換信息的技術體系結構;信息流及其管理的運行體系結構。信息構建突出信息的有序組織,強調用戶對信息內容的方便訪問與容易理解。從目前的情況來看,IA的貢獻主要表現在知識映射、認知檢索、知識服務等方面。
5 信息可視化問題
信息可視化是近年來國際上提出的一個新課題。信息可視化要解決人們如何和信息資源之間進行“對話”的問題。信息可視化不僅用圖像來顯示多維的非空間數據,使用戶加深對數據含義的理解,而且用形象直觀的圖像來指引檢索過程,加快檢索速度。海量的數據可以通過可視化變成形象,能激發人的形象思維,有助于從表面上看來是雜亂無章的海量數據中找出其中隱含的規律,為科學發現、工程開發、醫療診斷和業務決策等提供依據。
信息可視化的應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一維信息至多維信息的可視化、時間序列信息可視化、層次信息可視化和網絡信息可視化等方面,一些應用成果已經在數字圖書館、各種信息系統、大型數據庫、數據倉庫、文檔界面和網絡信息服務等領域中有所應用。
6 信息資源質量評估問題
信息資源評估的對象,不僅包括信息機構本身所擁有的各類型信息資源,還包括可存取的信息資源。評估方法也與傳統文獻資源有所不同。信息資源質量評估指標應包括:①信息資源結構體系的完備性。實體資源和虛擬資源的比例是否合理,是信息資源結構體系完備性的一項重要指標。這個比例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因信息機構而異。信息資源結構體系的完備性還包括信息資源的學科結構、載體結構、等級結構、文種結構和時間結構的合理性,主要體現在不同載體、不同學科與不同存取方式的信息資源,能否在數量、質量和使用方式上相互補充,合理配置。既能突出特色,又能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需求。②信息資源的組織加工水平。信息資源的組織加工是信息機構的一項重要工作,組織加工的水平越高,信息資源的利用價值就越高。所以在評價信息資源質量時,應當考慮信息機構能否根據用戶的特定需要,對各種信息資源進行深層次加工,形成類似“綜述”“述評”“研究報告”之類的信息產品并提供給用戶利用。③信息資源的易用性。影響信息資源易用性的因素很多,在實體資源方面包括:信息資源的布局是否合理,揭示是否準確,借閱手續是否繁瑣,開放時間和借閱期限是否足夠等。在虛擬資源方面包括:信息設備的數量和布局,網絡開通的時間,免費還是收費以及收費的標準,是否有明確的指示和介紹,手續是否繁瑣,網絡的速度和設備的穩定性等。④信息資源的共享能力。信息資源的共享能力包括:館際互借能力、對外合作能力和網絡信息資源的獲取能力。鏈接是否豐富?所鏈接的資源是否與主題、學科有關?是否定期檢查網站鏈接信息的更新狀況?能否通過常用的搜索引擎或資源指南找到?是否被其它站點選為鏈接對象?這些因素都會對信息資源共享產生一定的影響。⑤信息資源的利用率。信息資源的利用率是評估信息資源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它不僅包括傳統信息資源出借率、閱覽人次等統計數量,還包括信息機構的主頁被點擊次數、網絡數據庫等虛擬資源的登錄次數、下載數量、接受有關信息咨詢的數量統計等。
7 信息資源使用成本問題
信息資源從開發到利用,歷經生產、分配、交換、消耗四個環節,包含了一個價值轉移和增值的過程。因此,考察信息資源成本可根據不同的環節劃分為信息資源生產成本、服務成本和用戶成本。生產成本是指信息開發機構為開發信息產品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服務成本是信息產品的擁有者以及信息設備的擁有者向他人出售信息產品,提供信息咨詢服務、提供信息交流條件所需要花費的費用;用戶成本指信息消費者為了獲取所需信息所花費的費用。這三種成本是信息價格確定的基礎,也是評估信息效益的基礎。
8 信息資源的整合與檢索問題
信息導航是提供信息導航服務機構通過人工或自動的方式,將網上信息按一定的規則進行組織編排,置于某個特定的網絡服務器主頁上以方便人們查詢的一種服務方式。信息智能導航技術在信息資源整合中具有智能選擇信息源,自動定位目標信息位置,而不需要人工指向局域網或因特網地址,合理分配網絡資源等作用;能提高檢索的速度和效率,是電子信息資源揭示與整合的重要手段。
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s)即聯機公共查詢目錄,是一種在因特網上對館藏信息資源進行遠程檢索的工具。現在越來越多的圖書館已經開發了本館的OPAC供用戶通過網絡來查詢館藏資源,而不用到圖書館里來翻閱卡片目錄。OPAC本身就是一種電子化、網絡化的書目數據庫,從實際操作層面上看,當前很多圖書館合作建設聯機公共查詢目錄,這是實現電子資源整合的一個重要途徑。書目數據庫作為一個基本的參考源,已經超越了目錄卡片的局限實現了電子化檢索、網絡化查詢。聯合建設OPAC是共享參考源的重要舉措,這使得用戶不僅超越了目錄卡片,而且能夠方便地跨館檢索,為開展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服務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保障。當前的OPAC系統發展趨勢是:不斷深化信息揭示的深度,從提供書目數據到鏈接全文;從書目信息到相關信息,包括書評、期刊目次;從實體館藏到虛擬館藏;從文本信息到視頻、音頻信息等。
文獻自動標引和多語種自動識別在信息資源整合中具有分析檢索條件和信息檢索自動化的作用,用戶在同一界面中完成檢索任務,并使反饋給用戶的信息較少漏檢、誤檢和重檢。
推送(Push)技術是一種新的信息服務技術,其核心是建立一個信息代理機制,由此先按用戶的請求自動組織網上信息,再用推送和網播(Netcasting)的方式送到用戶的桌面。用戶利用推送技術可以避免在網上漫無目標的查尋。
9 發展信息服務業問題
信息服務業是以知識、信息為資源,以提供智力服務為特征的現代服務業,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和增值性,可滲透于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各個領域,使之有效地利用知識與信息資源。
廣義的信息服務業包括信息咨詢、信息傳播、網絡服務等眾多領域,但都是以信息資源的開發為基礎,以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為目的。為此,我們必須確立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核心地位,使信息服務業成為信息內容與信息利用緊密結合的中介,在信息內容的開發與利用方面下功夫。
發展信息服務業是現代社會中經濟發展戰略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綜觀20世紀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歷程,信息服務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亮點。在西方國家,信息服務業發展迅猛,潛力巨大。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應沿著資源建設和傳播的網絡化、資源開發和利用社會化的戰略目標推進。
10 網絡信息保存問題
由于網絡信息的動態性,我們正在失去網絡上有價值的學術和文化資源。因此,對網絡信息進行有選擇的保存,就顯得很有必要。從1994年開始,歐美已有15個國家開始網絡信息保存的實驗研究項目。這個項目應該研究的問題有:①探討網絡信息保存和其他載體保存的區別,提出網絡信息保存的目標和范圍。②網絡信息保存對象的界定,保存的內容和方法,保存的責任主體問題。③數字資源的收集、保存和提供檢索的經濟和法律問題。④網上動態文獻的呈繳制度問題。⑤網上存儲圖書館(Networked Deposit Library)的構建問題。⑥數字信息長期保存的技術問題。⑦保存元數據、永久標識符及其在網絡信息保存中的應用問題。⑧聯合制定資源存取和長期保存的標準問題。
在印刷品世界,信息產品制造者或是版權所有者通常都會將保存的責任轉交給圖書館或檔案館。在數字產品時代,這種分工被打破。在數字產品創造的初期就要考慮保護問題,即防止有價值信息消失的工作,涉及數字產品創作者、提供者和所有者的合作。在IFLA/IPA的聯合聲明中指出“出版者應該擔負短期保存的責任,長期保存的責任由圖書館承擔”。由于網絡信息保存是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因此在當前階段,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綜合上述對網絡信息資源保存面臨挑戰的分析,現對網絡信息資源保存提出以下建議:①建立分布式保存體系,由多個保存機構在合作的基礎上共同進行網絡信息資源的保存。要制定標準、使用元數據、確定優先級別,分配保存責任。②國家圖書館參與并領導網絡信息保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字遺產保存指南》中指出:“盡管數字保存必須在合作的基礎上進行,但是必須有相應機構來進行領導”,“既然國家圖書館擁有法定權利去獲得和保存該國出版的文化財產,因此國家圖書館在網絡信息資源的長期保存中應該起領導作用”。③優化網絡信息資源保存的政策法規環境。政策法規環境的優化主要應該在相關的法規中體現與網絡信息資源保存相關的內容。在《圖書館法》中應該明確規定:賦予圖書館為保存的目的復制網絡信息的權利,賦予圖書館為保存的目的修改網絡信息格式的權利。④制定保存元數據標準。對于網絡信息資源來說,由于URL地址的不穩定,不能以此作為共建共享的基礎,需要唯一標識符技術。在唯一標識符技術還沒有成熟之前,如何避免重復建設,就必須建立在對網絡信息的元數據進行充分描述的基礎上,因此應該頒布網絡信息保存元數據的標準和細則。
上一篇
下一篇